登陆注册
247200000358

第382章 所谓祥瑞(上)

第382章 所谓祥瑞

吕风刚走到早朝大殿前的时候,就听到朱棣拍打龙案、附带着大声呵斥的声音了。他回过头去,看看身后的三部尚书、几十个侍郎、将军、大学士等人,诸人同时缩了缩脖子。

这大明朝的早朝啊,越来越不象话了。朱棣往往是第一个跑到大殿上坐好的,也不知道他哪里来的这么好的精神――感情他修道到了妙境,夜里不需要睡觉了。这下可好,先来的臣子们,也不敢让朱棣一个人孤零零的坐在大殿内等着,于是乎就是谁先到了皇宫谁就进大殿里候着。好吧,要是吕风这等受宠的臣子先到,那朱棣还能喜笑颜开的和他们扯几句。要是另外一些刺头大臣先到了大殿,肯定就从大清早开始吵闹,一直吵到晚上。

说起来,这朱棣上朝也有他父亲的风范。看到哪个大臣不顺眼了,刚开始还能保持一点做皇帝的威严和庄重,只是出声呵斥几句。可是到了最后,一管不住火气了,立刻就‘狗日的’、‘操你娘’的全冒了出来。毕竟是军伍中出身的皇帝,一辈子又喜欢和武将厮混在一起,如今到了朝堂之上,朱棣的德行比起以前,也就改了一点点而已。

水元子嘻嘻哈哈的一脚踢开了半掩不掩的殿门,扭着脖子的走了进去,笑嘻嘻的恭喜到:“哎呀,解缙大学士,又是你在挨骂啊!好像这半个月来,每天早上都是你来得最早,挨骂也最多啊!真稀奇,整个朝廷里年纪最大的大臣来的最早,那些年轻的一个个还缩在后面不肯动身哩!想必是夜里操劳过多,腰肌劳损得大了,这大清早得爬不起来了。也就你这样得老头子,嘿嘿,有心无力啊,枕边凄冷啊,所以呢,爬起来的时间也早啊!”

狠狠的把整个大明朝的文武重臣们都损了几句,水元子往自己的座位上一屁股坐下,翘起了二郎腿,看都不看满脸尴尬的解缙一眼。那跟着吕风身后鱼贯而入的文武大臣们一个个脸色也是难看到了极点,这水元子说话实在太难听了,什么叫做‘夜里操劳’过多?莫非我们就不能是心忧国事,以至于夜不能寝么?

朱棣吹了口气,把颌下胡须吹得飘动了几下,接受了文武大臣们的朝拜之后,这才说到:“水仙长说得有理,如今春天到了,野猫子野狗的也都发春了,诸位卿家夜里还是要少操劳才是。”话一出口,朱棣的脸上就是一片的赤红,差点没跳起来踢水元子一脚。气死了,气死了,简直就被那水元子给气死了。自己怎地会说出这样的话来?这,这是身为皇帝的人所应该说的么?

朱棣掩面,装作整理头上冠带的样子,文武大臣们也是个个狼狈,连忙低下头去,装作自己没有听到皇帝说了什么。吕风横了水元子一眼,朝着他丢了个‘闭嘴’的手势过去。水元子咧开嘴无声的笑了笑,干脆盘膝坐在了那太师椅上,眯着眼睛冥思起来。

好一阵尴尬的沉默之后,朱棣这才放下手,低沉的说到:“诸位卿家,今日朕有几件大事要和诸位卿家商议。第一乃是朕要御驾亲征,兵发北方草原,为我大明解除边患。这件事情,数月前朕已经下令由兵部和五城都督府办理了,此乃关系国本的大事,这仗不打是不行的。朕不在朝中的时候,将由朕之长子朱僖在应天府总理国务,诸位卿家万万不可懈怠。”

一个大学士出班奏到:“陛下之意,臣等都明白。大殿下掌管朝政,臣等都是放心的,臣等也会尽力辅助大殿下,在陛下离京之时,稳固朝纲。但陛下,如今我大明四处用兵,天下百姓负担日重,若是……”

朱棣手一挥,沉声喝道:“朕已经有了主意,这仗,不打是不行的,卿无须多言,只要留在朝中好好的辅助大殿下就是。哼,百姓们的负担重,这也是没奈何之事。若是不把元蒙鞑子彻底的给打怕了,打绝种了,日后他们再次南下侵掠,怕是这负担比起今日来,要更甚十倍、百倍了。以一时之苦,换取万年的稳固基业,这笔买卖,合算。”

那大学士默然无语,退回了班列中。几个文官的首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眯起了眼睛,不吭声了。反正北伐元蒙,已经打过一次了,再打一次也无妨。虽然文臣们害怕战争日久,让武将座大,但是他们还是分得清轻重缓急的,这仗,还是先打了再说。

朱棣看了看这些臣子的模样,满意的点点头,说到:“第二,就是朕以前提起过的,朕想要把都城迁往北平城。以北平城为中心,建起数十个卫所,则就算北伐失利,日后元蒙势大,却也能护住我大明的疆土安宁。以北平为都,北可御元蒙,东可当女真、高丽,更可以渤海为我水师核心,东御扶桑。此乃大利国家之事,诸位卿家以为……”

话刚说到这里,‘刷刷刷’的七八个文臣就冲出了班列,跪倒在地上大声说到:“陛下,迁都之事,再也不用提起。自古以来,迁都者,祸乱之源也。祖宗规矩,这是万万不能违废的。洪武皇帝定下了应天为都,陛下若是强行把都城迁往北平那弹丸小城,天下振荡啊!民心不稳,怕是立时就要生出祸乱来。”

解缙更是爬着上前了几步,厉声喝道:“陛下,若说迁都北平,可以稳固北方,那中原、南疆,莫不就不重要了么?如今南疆战事正烈,天南一带,百姓人心惶惶,陛下若是迁都了,百姓心中如何做想?他们莫不以为,陛下舍弃了大明的南疆国土啊。”

朱棣的手扬了起来,然后慢慢的放下了。他盯着不断磕头的解缙,半天没吭声。大清早他刚从密室出关,带着一众内臣到了大殿上,就看到解缙缩手缩脚的在大殿里转悠,似乎有点挡不住清晨的那丝凉气。当下朱棣就和他就迁都一事辩论起来,吵闹了一刻钟,那解缙是油盐不透啊。朱棣说出多少条迁都的好处,解缙就能搬出数十倍迁都的害处来,辩得朱棣是哑口无言,最后只能以敲桌子骂人为结束。

如今看到解缙这老家伙又跳了出来,朱棣不由得一阵的头疼,这些臣子怎么就这么认死理呢?朱元璋定下了应天府为都城,不过是因为应天的繁华富庶罢了,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整个天下的局面来。自己可是认定了,要想彻底的平复北方,或者是起码能让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敢轻易的南下,这北方必须有一座重镇掐在那里才好。

什么样的重镇才是最强的呢?无非就是都城了。把都城设在北平,就可以放心的驻军数十万在那附近,还怕北方的那些浑身臊气冲天的蛮子作甚?朱棣心里寻思到:“哼,按照你解缙的说法,可以继续保留应天府为都城,把北平建为一座军镇,设立百万大军,以王族之人守之……哼,哼,你们这些作臣子的放心了,朕还不放心呢。把百万军权交于他人,岂有此理?”

他阴沉着脸蛋看着那十几个引经据典,不断的说迁都害处的大臣们,心里一阵的恼怒,但是却又是一阵的无奈何。他也清楚,这些文臣,是再也不能杀了。再杀下去,这大明朝的朝廷上,就要空缺出几十个官位找不到人来作了。他不由得看了吕风一眼,心里无奈的苦笑到:“听了这小子的主意,那些敢批驳朕的文人倒是杀了个干干净净,却没想到整个天下的文人都在骂朕纂位,结果天下士子,杀了九成,剩下的一成也是不堪重用之人!奈何,如今想换几个听话的臣子,也是没有人选了。”

那些文官们,整日里埋在经书堆中,尤其解缙参加了那《永乐大典》的编著,如今每天就泡在了那自古以来的所有流传下来的典籍之中,一条条的经典典故那是潮水一样涌出,辩得朱棣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从董卓专权迁都开始,到王莽新政乱国,总之他们就体现了一个意思:“稳定才是大明朝发展之途,若是破坏了这个稳定,大明朝的天下就不安稳了。”

吕风站在旁边默不作声,丝毫不敢参合进这事情里去。怎么参合啊?拔出兵器来架在解缙等人的脖子上,威吓他们不许再反对么?他们一定会得意洋洋的伸长了脖子让你砍,以成全他们的千秋功名,这些酸腐文人,是不怕死的。放开了嘴皮子和他们争吵么?天啊,天下有几个人能吵得过他们?吕风除了道经外,正经的典籍就没有读过什么,哪里是这些鸿儒的对手?

吕风阴沉着脸蛋站在那里,武将们抚摸着‘咕咕’乱叫的肚子愁眉苦脸的站在那里,朱棣微微的歪着脑袋,两只眼睛也不知道看到了哪里,面无表情的坐在那里。整个大殿上就听得十几个文臣在那里相互呼应,把迁都一事辩驳的体无完肤,似乎只要迁都了,大明朝立刻就要亡国了一般。每个文臣都是一副慷慨激昂的模样,一副国之忠臣的德行,口水滔滔,自觉口中所言,字字珠玑,那劲头就更大得没边了。

漫长的等待,吕风低着脑袋,仔细的数着自己皮靴子上有多少个孔隙,就这样他们熬过了两个时辰。终于,那些说得天花乱坠的文臣们也累了,喘息了几声停了下来。解缙沙哑着喉咙,有气无力的拱手说到:“陛下,为臣等都是为了我大明的天下着想啊。这迁都一事,自古少闻,那是万万不可的……陛下要震慑北疆,那就把北平城建成一个大军营就是,哪里需要迁都呢?”

吕风猛的呼出了一口气,吞了口吐沫下去。他看了看朱棣,示意到:“这些老家伙,总算是说完了。”

朱棣也是呼出了一口气,无奈的看了看吕风一眼,慢吞吞的说到:“把北平城建成一个大军营,驻军百万,倒也无妨。但北平那边驻军百万了,这应天府却又如何办呢?朕再在应天府放上百万兵马?那全国上下,就这两座城池,就要有两百万兵马,天下兵力,都集中在两座城池里不成?那若是各地流匪一起,诸位卿家,朕从哪里派遣兵马去剿灭呢?”

一个大学士傻乎乎的说到:“陛下,北平城放了百万大军就是,应天府么,驻军三五万也就够了呀。”

朱棣差点气死,那些武将一个个面色古怪的看着那个大学士,半天没吭声。朱棣是个马背上出身的皇帝,他会放心把百万军权放在北方,自己手头上只保留三五万兵马么?这可好,就算是那北平府始终都是朱家的子孙做统领,恐怕日后这‘靖难之役’就要时不时的打上一场,皇帝轮流做了。为什么?谁叫那王爷手里有百万大军,你皇帝手里只有三五万兵马呢?

不管从哪里来说,对于如今的情况来说,大明朝迁都北平城都是最好的选择。皇帝手中的大军可以直接威吓东北的女真,也可以防御北方的元蒙。粮草兵马就地征集,若是要对北方用兵,那是方便得很了。如果还是把都城放在应天府,朱棣是绝对不会放心在其他城池放太多兵马的,那万一元蒙再次南侵,这北平城是万万抵挡不住的。

北平城抵挡不住了,就要应天府发兵支援。可是从应天府调集兵马、粮草赶去北方,起码要两个月的时间,两个月后,黄花菜都凉了。说不定那元蒙大军早就把北方给屠戮一空,抢了个干净,兴高采烈的回去大草原上分赃准备过年了。

所以大臣们心里晓事的人都清楚,这朱棣是王八吞了秤砣铁了心了要迁都的。大明朝只能有一个地方拥军百万,那就是都城。而大明朝又要应付北方的游牧民族,那就必须把都城往北方挪,这是没办法的事情……解缙这些文臣的头目,用什么传统道理之类的说法来阻拦朱棣,那是没有用的。朱棣所想的,是最实际的军事上的利益。而解缙他们所看重的,仅仅是那虚无飘渺的传统啊、威严啊这等事情。

奈何天下百姓,还真的就和解缙他们一样,看重这些玩意。只要朱棣迁都,百姓们还真的会疑神疑鬼的,这天下很太平啊,你皇帝迁都干什么呢?莫非要有什么大变了不成?这样人心惶惶之下,还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事情来。所以朱棣如果在朝堂上都无法说服这些文臣的话,如何能让天下百姓放心呢?偏偏这些文臣的话,又最得百姓们信赖啊!百姓们就喜欢听夫子说书,这是没奈何的。

吕风咳嗽了一声,出班奏到:“陛下,迁都一事事关重大,若是迁都,则百官衙门也要迁徙,百官眷属更是要迁往北方。无数公文、档案、典薄,乃至库银、作坊等等,怕不是要迁走百万人马?此事慢慢商议则可,毋庸动气……解缙大学士年纪大了,陛下还让他在地上跪了两个时辰说话,怕是他老人家担当不起了。嘿嘿,迁都一事,慢慢的商议,慢慢的商议啊。等商量得十几二十年的,怕是大家的意见也就统一了罢?”

朱棣眼神一闪,心里会意。没错,这反对迁都,就是解缙你们这几个老家伙带头。得,朕说不过你们,朕也就不和你们争论,过得几年,等你们老死了,我看还有谁敢反对朕的的决定。当朕不清楚了,那些武将,也是不愿意迁都的,毕竟南方风流繁华,没人愿意去北方苦寒之地。嘿,不过武将们是不敢说自己不愿意迁都的,朕就当作不知道。

反正公开反对迁都的,就是你们这群老不死的文官头目,朕和你们慢慢的磨,磨死了你们,这事情也就太平了。不过呢,莫非还真的要和你们磨上十几二十年不成?这么长的时间,要虚耗了多少粮草,北方又要遭受多少损失啊?还有辽东那万里平原,要是不早日拿在手中,可就便宜了那群只会挖人参的高丽蛮子了。

朱棣缓缓点头,沉声到:“诸位卿家请起,这事,我们慢慢计议罢!”他心里已经有了主意了。想到这里,他不由得又看了吕风一眼,心里很是不舒服:“朕居然还要从这小子以前献上的计谋中,才能想出对付这些臣子的办法,唉……早知今日,靖难之役后,就要少杀几个文士了。要是那时候留下数百有才名的文人,解缙他们几个老家伙敢和朕罗嗦,就先抄了他们满门。”

同类推荐
  • 三寸人间

    三寸人间

    举头三尺无神明,掌心三寸是人间。这是耳根继《仙逆》《求魔》《我欲封天》《一念永恒》后,创作的第五部长篇小说《三寸人间》。
  • 佛本是道

    佛本是道

    天道无常,天道无情,包容万物,游离其外。无善无恶,无是无非,无恩无怨,无喜无悲。仙道是道,魔道是道,妖道是道,佛本是道。高卧九重云,蒲团了道真。天地玄黄外...
  • 偷天

    偷天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窃天地人心者,或为神圣仙佛。天地之道,无边无际;红尘人心,无穷无尽。且看吾孤身只手,将这天地一手偷之。************************血巢①群:113298136血巢②群:136116811血巢③群:6767886血巢④群:13146178血色海洋:27310288,新晋500超级群!
  • 惟我独仙

    惟我独仙

    天上地下,惟我独仙!神州大地,西域边陲,因最好的朋友相讥,他走上了一条自己从未想象的路。连云仙宗,神州正道七大宗派之“末”,五年一度收徒之日,迎来了唯一如乞丐般的五代弟子。修真之门从此敞开,调皮聪慧的孩童能否成长为霸绝天下的仙人,请阅本文――惟我独仙。本人作品绝不太监,已有作品,相信我,三少所出,必为精品,多谢广大书友一直以来的支持.……
  • 邪龙道

    邪龙道

    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如何处之乎?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一颗邪心,一双血手,你...
热门推荐
  • 会醉才会赢
  • 电网火花

    电网火花

    倪匡《电网火花》作者: 倪匡 类别:武侠全集 状态:已完结高翔及云四风分别有要事到比利时及欧洲,因此,穆秀珍搬来和木兰花及安妮同住,三人又住在一起。安妮在书房中受袭,木兰花和穆秀珍听到“砰”的一声,赶到书房时,安妮已被人以闪电手法俘虏。云五风收到敌人通知,安妮已在他们手中,要云五风到一个地方。木兰花及穆秀珍跟踪云五风,看见云五风上了一艘快艇。木兰花向方局长借用一架直升机,展开追踪。但燃料耗尽,仍未找到快艇的踪迹,于是要求方局长派人送上燃料。但负责派送燃料的警官,只发现燃料用完的直升机,木兰花和穆秀珍却在海上失踪了!
  • 骷髅帖
  • 煞威棒

    煞威棒

    柳残阳《煞威棒》作者: 柳残阳 类别:武侠全集 状态:已完结“安和镇”上,黑道上的巨孽、鼎鼎大名的独行强豪“血疤”孟长青救了一位因太饥饿而盗人油饼被追赶的五旬大婶。许姜照霞在得救后并没有离开,反而哀求孟长青传她武功,并为此紧紧追随孟长青。后孟长青得知其女被五人凌辱而亡,感其决心,答应传授其武功,使她能亲手报女儿的血仇。在老河庄,他们租了一幢房子,并在那里进行了三个月的艰苦训练。三个月后,许姜照霞学会了孟长青的三招绝学,并得孟长青赠宝剑,从此踏上了为女复仇之路。
  • 大人物
  • 古之伤心人
  • 无双七绝
  • 最后战士
  • 四海鹰扬
  • 芦野侠踪

    芦野侠踪

    上官鼎《芦野侠踪》作者: 上官鼎 类别:武侠全集 状态:已完结天黑得像墨一样,虽然看不见,但可知满天浓厚的乌云定然层层密布。偶尔一两阵骤雨,打在树叶上发出急促而有节奏的声响,阵阵电光加了几分恐怖的气氛。庐山被笼罩在愁云惨雾下,只阵阵电光下,才隐隐看到那飞瀑腾空的奇景。忽然,一条人影从黑暗中纵起,在光滑的绝壁上一借势,又腾起四五丈,一折身形,轻飘飘地落在绝峰上。那人影落地后毫不迟疑,立即向左面飞奔过去。那泥泞滑足的地面,竟连一滴泥水都未溅起,常人看来,只是一条模糊的黑线滚向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