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00

假设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会因何而起?中国又该如何应对?

诺哈网2023-05-29 20:39:180

《军武次位面》作者:大伊万

昨天晚上,大伊万在浏览微博的时候,发现一位微博大佬发了一则偏向于脑洞的战争假想。这位大佬提出,假设乌克兰危机和东亚某区域危机进一步演化,在某域外大国的一力推动下,危机全面外溢,乃至成为欧亚大陆主要国家参战的世界大战。

那么,这场战争可能会以怎样的形式展开,又以怎样的形式结束,我们在这一危机中应当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呢?

世界不稳定因素的激增

提到传说中的“下一次世界大战”,估计大多数人都要哈哈一笑。毕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已经度过了77年的和平时光。期间虽然有冷战,有古巴导弹危机等惊涛骇浪,让人类一度走到了核战争的边缘,但最终也都是有惊无险地走过来了。

进入90年代之后,全球化的发展,让世界人民享受了足够的时代红利,也让大家理所应当地以为“We are the world,We are the future”(我们是世界,我们是未来),这种安宁祥和的生活将毫无意外地永远持续下去。

但大伊万认为,目前的好时光已经临近谢幕。从战略全局来看,世界的多极化让各地缘政治大区出现重新均势的状态,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重新分配,必然会侵犯到原有的全球性帝国的利益。而这种利益冲突结合上前所未有的政治极化、技术垄断,还有诸如新冠肺炎疫情这种黑天鹅事件,让各主要地缘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变得愈加尖锐和不可调和。

从具体的地缘政治棋盘上看,作为全球性帝国的美国已经在有意识地逐个引爆部分门户地带或者支轴地带的地缘政治矛盾,试图以“可控冲突”的形式,对某些特定的战略对手实施逐次削弱。毫不客气地说,美国这种做法就是在玩火,冲突随时可能升级。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尽管世界看起来比冷战时代要安宁祥和了一些,但爆发世界大战的危险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回想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时代,各国多少还都处于增量竞争的时代。在资本主义于一个危机周期内大致释放完自己的生产力发展潜能之前,矛盾总归是可以调和的,阶级总归是可以赎买的嘛。

但是,在资本主义已经接近自己的危机时刻,在经济领域的可回旋余地越来越小、政治极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部分帝国主义国家显然会选择使用战争来故意搅动局势、挑动对抗、必要时亲自下场参战,以达到削弱主要竞争对手、踏在竞争对手的尸骨上摆脱危机的目的。这就是列宁同志提到的“帝国主义就是战争”,而目前美国则扮演了这一战争策源地的角色。

“世界大战”爆发的本质

既然明确了战争的策源地,那么,下一场全球性的大规模战争,将会以怎样的形式展开,咱们大概也就可以猜测一二了。从两次世界大战的主线来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因素,是作为陆权新兴强国的德国与作为海权强国的英国,在争夺殖民地和原料、市场等问题上矛盾难以调和的结果。且由于德国在地缘政治战略上的鲁莽行径,甚至将同为陆权大国的法国和俄国都推到了对立面的一方。

此举直接让英俄两国抛弃了原有的地缘政治矛盾,让英法两国站在了一起,甚至让远东地区的日本都采取了极为投机的态度,选择暂时搁置和俄国之间的矛盾,而去抢劫德国在青岛的殖民地。但总的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本质上其实是英德矛盾的结果,也就是海权和陆权矛盾之争。

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地缘政治上的斗争主线就更明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战场来说,依然延续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德之争的主线。主要是德国试图重建在欧洲大陆上的陆权,而与英国的大陆均势战略和远东战略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而德国不出意外地又选择了去打击另外一个陆权大国苏联,白白地消耗了自己的实力。

在东亚地区,则呈现出作为海权国家的日本试图在东亚大陆建立陆权主导权,结果在中国大陆泥足深陷,被另外一个陆海二元化国家美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确立了东亚大陆主导权的地缘战略图景。相比日本,美国的软硬实力更为强劲,且国土面积够大。东亚地区由日本试图建立的、日本主导下的大陆均势,最后其实是由美国完成的,甚至连日本本身最后都被纳入进了美国主导的东亚大陆体系内。

此前的北约与集安组织

通过对两次大战主线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次世界大战的主线,其实就是一条:海权国家和陆权国家的竞争,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之后,一切大国之间地缘政治斗争的主线。

原因在于,国土面积广大的陆权大国往往会独占一个地缘政治大区的主要面积。比如中俄这样的强国,也比如伊朗、印度这样的次级强国,即使没有占据地缘政治大区的主要面积,也往往会尽量选择整合自己所在的地缘政治大区,以增强自己的实力。比如两次大战中德国对统一欧洲的野望,比如冷战期间法德主导的欧洲一体化进程。

而海权国家则天然面临着进入大陆的难题,尤其是诸如英国在百年战争中没落着什么好、日本深陷入中国的泥潭之后,海权国家会比较倾向于采用离岸平衡的手段。挑动一些边缘国家或者支轴国家(地区)去挑战陆权强国,或者挑动陆权强国之间自相残杀,或者更直接一些,试图分裂陆权强国,以达成自己的目的。

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对于未来可能会爆发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应该会有些自己的认知了。事实上,从目前作为一个海陆二元化国家的美国来说,采用的地缘政治行动策略,基本和我们上面说的一般无二:

一是挑动一些边缘国家、支轴国家去挑战陆权强国,比如目前美国“东欧总督区”的那一班狗腿子,又比如美国的“亚洲总督区”的另外一班狗腿子;

二是挑动陆权强国之间自相残杀,这一点美国其实一直在做,比如炒作中俄矛盾,炒作俄伊矛盾,但基本上没有哪个陆权国家会傻到这种程度(除了洗头佬那种颇有中二病气质的家伙);

三是试图分裂陆权强国,冷战其实就是海权强国对陆权强国在地缘政治上的一次大胜,强大的苏联被分裂成了十几个国家,美国之所以支援我国内部的分裂主义势力,实质上也是同样的思路和考量。陆权强国分裂之后,行动策略就可以直接跳到第一点,目前的乌克兰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我们该如何应对?

因此以大伊万的观点,在地缘政治层面上明确了世界大战爆发可能的主线,明确了海权国家可能的行动策略,我们怎样做出针锋相对的战略决策,其实是不言自明的:

首先就是要尽可能地完成对陆权国家的整合。这是吸取了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教训。德国不仅没有完成对陆权的整合,反而将大量兵力白白投送到和俄国、法国、苏联的战争中,最后未能完成陆权的整合,还被海权国家打了个偷袭,完成了海权国家上陆打败陆权国家的壮举。

以目前的战略态势而言,毫无疑问,既然我们主要面对的对手是美国,是美国从旧大陆东、西两个方向对陆权国家的制衡和掌控。那么,处于内线位置的陆权国家,怎样迅速完成整合,而且是经济、文化乃至军事上的整合,就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了。

其次是妥善处理同为陆权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矛盾。比如中俄对于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就彰显出了陆权国家处理相关问题的智慧和气度,中俄能够做到背靠背,而不是互相残杀,美国的战略意图就被打破了一半。即使无法彻底处理矛盾,也要管控好矛盾,使得陆权国家的力量不会贸然、大量投入到和另外一个陆权大国的战争中去。

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进一步增强和俄罗斯这个陆权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还要处理好和另外一个陆权国家印度之间的矛盾,无论是地区均势或是怎样,贸然开启和印度的对抗是不划算的。

而在有效整合旧大陆多个地缘政治大区内的陆权国家的基础上,陆权国家在大战中的行动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可能地打掉海权国家进入旧大陆的跳板,或者消灭海权国家在旧大陆上的代理人。比如东亚的某个岛国,比如东亚的某个小岛,比如中东地区的某个已经军国主义化的小霸,比如欧洲地区“美利坚总督区”的那一堆人菜瘾大、跳得非常高的国家。

打掉这些进入大陆的跳板,一方面可以从根本上打破美国这一海陆二元化国家试图利用边缘国家、支轴国家,对陆权强国实施制衡的努力。另一方面可以从根本上将新大陆上的美国,远远地挡在旧大陆之外,在旧大陆上确保陆权国家的影响力。这样,我们就可以界定为下一次世界大战,将以陆权国家的胜利而告终了。

至于中国可能会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其实我们的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我们的优势是工业品门类齐全,工业产能巨大。一旦工业转入战时体制,我们能制造出的工业产品,远不是大部分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国家能比的,可以说我们的存在将直接决定战争的天平倒向任何一方;

而我们的劣势,是能源通道和原材料通道都要通过海上运输过来,而海权起码到目前为止,依然是我们的弱点和短板。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更让我们必须以更快的速度,完成和部分陆权国家的经济整合,确保陆地交通线的安全,甚至有必要考虑是否在陆地上打通到非洲、这一主要商品市场的交通线。

综上,大伊万给我们在下一次大战中的定位,应该是:尽量不最早介入冲突,但是如果有陆权强国和海权国家的代理人发生冲突,我们应当尽力给予陆权强国以支持。包括但不限于政治、经济和军事支持等,充分发掘出我们的工业潜能,确保陆权国家能够在战场上取得优势地位。同时,借此机会,充分向外展开资本投送,在旧大陆地区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甚至不排除推出我们自己的马歇尔计划,这就是大伊万的一些大致设想。

想当年美国一直到最后一刻才下场,之前一直自诩为“民主国家兵工厂”,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彻底打瘫美国这一人类历史有史以来最危险的帝国。我们的行动是为了人类存续的正义之举,所以,咱们给自己的定位,应该是“正义国家兵工厂”。

当然,以上想法纯属脑洞,和当前局势并无关系,大家见仁见智,也可以留言讨论哈。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