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282

2023届上海市闵行区一模作文范文及点评

诺哈网2023-08-01 14:47:231

【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不是被事情困扰住,而是被对那件事情的看法困扰住。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写作提示】

“人不是被事情困扰住,而是被对那件事情的看法困扰住”是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提出的,被称为矛盾意向法。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事情本身并没有那么可怕,但是人们内心的畏惧、胆怯将其无限放大,以致成为心里越不过去的坎。这也就是所谓的自己与自己过不去、自己吓唬自己。据此可以立意为客观认识事物、冲破自我的枷锁、战胜内心的恐惧等。

1.挣脱困扰,拥抱从容(65分)

“人不留意于物”,“让子弹飞一会儿”。但如今人们却愈加陷入事情与看法的束缚。如何挣脱其束缚而拥抱从容,是引人深思的生存姿态之道。

曾几何时,信息的爆炸使人们困扰与纷繁的事情之中。千千万万个事情唾手可得,但人们似乎并未能通晓背后的事理与精微的原委,而困扰于纷繁的、错综复杂的规律之间。面对固定的视角和受限的认知,人们注定无法获取完整的动机、原因与深层的规律、成见,有限的体察不断产生迷惑。面对各执一词的说法或事物的表象,人们无法推知善恶,无法价值判断,无法给出观点。于是,“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被事情所困扰,不知事理之明,戴名世的悲叹正成为现实。

而被主观的牢笼束缚,被事情的看法困扰亦是更危险的。一方面,若因主观臆断,以偏概全,而做出错误的看法与评判,使自己的观点永远置于主观意志的桎梏之中;另一方面,若因看法不同而互相谩骂争吵,则会困于无休止且无意义的辩驳之中。从而,错误的观点和看法的争辩阻碍了对事物道理的准确明察,而“致知在格物”,物不格何以“明明德”?而被看法所困扰的深切证明正是当下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人们在排除异己中、在坚持谬误中获得快感,却实则被看法困扰。

而这样的困扰本是毫无必要的。人本就有认知的瑕疵或立场的限制,不可能奢求“通晓治乱之条贯,明道德之广崇”,因而无法苛求明知事理而不为其所困,故而为何要忙不迭的投入没有意义的困扰?并且,纷繁的世界中有太多没有标准答案的事情,这时看法本是无意义的,看法的争吵就更无意义,故而与其困扰于某些看法,不予置评或许更有意义。

当我们谈“困扰”时,其实是在呼唤“非礼勿听,非礼勿言”。我们需要清醒与自知,对世界的复杂深谙明知,即使探求事情也不会被错综复杂所纠缠迷惑——这是一种跳脱,高高居于事物之上,从不试图穷尽事理而在外独立的审视;我们需要客观与理性,从不试图从中构建一锤定音的看法,尊重不同的声音,也尊重事实的真相——这是一种从容,无论立场看法如何褒贬,如何碰撞,始终保持对真相的明察,也止于对真相的明察。

于是,挣脱困扰,姿态从容。“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于事实,止于已知,就是止于至善。

2.不以心为形役

有人认为,困扰住人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看法,这点出了困境背后的主要导因。

事情,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经历及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往往使人陷入困境与焦灼之中,

而事情本身往往并不可控。一场无妄之灾使鲁滨逊漂流荒野,一件冤假错案使安迪被押至肖申克监狱,人生是意外的集合,事情是人生的结构,若将困境的构造全然交给不可控之事情,

则人将无抵抗之力地随波逐流,抵抗不住任何意料之外的击打。

何况事实不尽于此。当人们为意外之悲苦而呻吟,其往往忽略了主观看法对于这场“悲剧”至关重要的作用。看法是人看待事情的方式与角度。相比较事件本身,人产生的诸如“困境”之类的情感体验大多来源于看法,而若转换对一件不可控事件的看法,困境也迎刃而解。纵然鲁滨逊漂流海外,他却没有将这“处境”与“困境”和“绝望”画上等号,依存这希望他最终得以逃出生天;纵然安迪平日蒙受无妄冤屈,其却不认为监狱即终生的囚禁,而认为自由始终在不远处等待,依存这信念,其得以抓住时机,恢复自由身。三岛由纪夫说:“没有希望,人就无法活到明天。”困境本身不是困境,将暂时遇见的事情升级为困境的是人本身的看法。

而这就意味着困境与否完全受人控制了吗?也并非如此。因为看法不仅仅基于人的旧有经验与处事态度,更与时代与社会观念息息相关。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人的看法与社会观念紧紧相依,因而社会困境深刻的影响着个人的困扰。若社会观念与社会问题相背,除去那些超越时代的天才,绝大部分群众的个人看法会取代事件本身对人产生困扰。三十本为而立之年,不合理的淘汰机制却为其涂上年老色衰的虚假标记,转而使无数人为将近而立而焦躁不安,年龄困扰就此产生。除去社会时钟的干扰,除去旧有看法的滤镜,事情仅仅是事情,

并无任何附加价值。

因而,看法应当独立,应当妥帖于无附加规训的事情本身。这便意味着从时间上超脱传统的、旧有之看法的干扰,从空间上尽力抛却不合理的、不适用的大环境规训,转而以审慎的态度、冷静的目光,重新以适宜自身的价值观,重新定义事情的性质与对事情的看法。

陶渊明曾叹:“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看法以心为起点,以环境为土壤,若不欲使事情成为不必要的困扰,则先解放内心。宁要破心之囚笼后清醒独立的人生看法, 不要众声纷纭中被规训的无义困扰。

3.浅谈困扰之源

通常,困扰我们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这引发了我们对于受困扰的源头的思考,并为我们更好的解决困扰提供了思路。

单纯被事情困扰住在生活中也并不少见,或是排的满满的让人抽不开身的工作安排,或是一个唠叨的朋友,但这些困扰都是相对容易解决,且不会长久持续影响深远,只需我们提出诉求,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但是,若被对于一件事的看法给困扰住,这样的困扰往往影响持久且深远,难以简单解决。

被对事情的看法给困扰住,对我们个人而言,可能是出于畏惧与消极影响,将困扰放大,

在即使可行的情况下难以做出改变。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常常会衡量自身能力与之是否匹配, 但出于对自身的能力的不自信,这种衡量往往失真,给我们以无法克服的错觉。但通常,这些困难恰恰是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或稍作努力便可达到的范围,但出于这种失真的衡量造成的畏惧,我们不敢做出改变,因此被小困难一直困扰而无法前进,究其原因,是被对事情的看法困扰住了。一问文学家曾说:“打败你的,只有你自己。”正是这种看法,对我们造成了困扰。

被对事情的看法给困扰住,同样还可能是由于思想上的根本排斥,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社会存在的地方就有教化,教化使统一的道德准则内化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形成近乎相同的是非曲直的价值观,也将对一些事情抵触排斥的看法根植在了我们的内心。《乡土中国》中便阐释过这一道理,教化使人不敢做规定之外的事。《宽容序言》中那些山中的老人从来不是被山给困住了,而是被根深蒂固的想法困住了,所以他们用乱石砸死了先行者,这种困扰源于社会的规训而并非事情本身。

但是,这种困扰也许体现了好的一面,相比于“阻止”,“困扰”更体现了挣扎,意味着一些内在想法开始冲撞,当这样的冲撞累积到一定程度,我们的思想可能反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促使我们向前踏步。

当下,信息大爆炸时代已然来临,新兴事物生发新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更应能跳脱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客观独立的思想看待他们,但即使有困扰,也不必消极,困扰意味着思考,思考就一定会带来思想上的进步。

4.理性乐观,付诸行动

苍茫人生,世事纷繁,我们都在不断与困难相抗争。当我们深陷烦扰之时,不禁思考这困扰的来源:有人说人不是被事情困扰住,而是被对那件事情的看法困扰住。而我认为不尽如此。

究其本质,所探讨的其实是困境之中外界与内在对自我影响的平衡。看法作为一种自我的思考产出,是最贴近内心的,这种对外界事物的内化会直接影响并放大心理与情绪;完全主观的看法与他人或潮流的不同之处,也带来了不安全感,这都给人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因此,人们会认为这看法是困扰的来源。

诚然,这种解释是具有合理性的。当同一事件出现时,对其的看法可以成为影响思考深度与解决能力的因素。如有人因悲观心态而惧怕死亡,史铁生却认为它是一个必将到来的节日。这种看法的不同,导致了精神境界的差异,从而对不同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困扰。当我们对困扰持有积极心态时,平和舒畅的精神状态也更有可能推动我们不断克服、向前。反之可见,消极看法则引人困扰。

然而,事情本身就真的不会带来困扰吗?其实不然。从时间与逻辑上,事情是先于人的思考的,同样也是导致人的看法的原因。没有事情又何谈看法,这种根源性的存在是不可忽略的。再者,事情本身是客观的,而看法则是受个人经验、环境所干扰的主观思考。判断人是否摆脱困境的标准,并不只有主观的解脱,更多的仍要落实到解决事务本身。

而更进一步,当这一命题成立时,就会自然地引出“自我乐观”的方法论———只要让自我的看法使自己舒心,不再困扰即可摆脱困境。而这又与阿 Q 的精神胜利法有何区别呢? 当人们完全沉溺、过度关注自身想法之时,便会让人的追求止步于浅层、虚假的“非理性狂欢”。这种衍生出的较为极端情况,不但不能帮助我们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助长了人们的思维惰性,甚至扭曲人性、扭曲价值观。

因此,真正困扰我们的不能也不只是看法本身。在这个“精神内耗”成为网络热词,焦虑横行的快节奏时代,困扰住我们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二舅”能被称为能够治好精神内耗的良药?我认为答案在于行动力。无论是史铁生对死亡的豁达态度,还是二舅残疾却顽强生活,这是日常中我们的乐观心态,实则是由看法指向行动,再由行动指向事情本身,最终从根源解决问题,摆脱困扰。

因此,我们在困难面前所能做的便是先认清事情本身,理性的分析并了解其本质;然后以符合事件发展规律和价值观的方式积极思考,产生理性而积极的观点;最后带着这种精神上的引领和方向性的指导,去行动,发挥主观能动性,逐一攻破问题。

愿我们都能理性乐观而积极地做出行动,冲破困境,勇往直前。

5.身囿果壳中,心为无限王

有人说,人不是被事情困扰住,而是被对那件事情的看法困扰住,这引发了我的思考。人们常常认为自己被事物困扰,个人的前行道路因由外物受到阻挠。身处于纷繁的世间,

面对外界诸多的纷扰,人们往往感受到困惑与迷茫、失意与烦躁。然而,这众多的情绪或许并非来自于具体的挫折或是难以作出的选择,而是生发于人们内心深处对事情的看法或是普世的观点,既而如同藤蔓一般束缚、困扰着人们。

人们的困扰往往源自于自身对事情的看法。人们习惯于基于自己已有的经验对事物作出判断,孰不知经验固有其局限性,基于自身经验而产生的看法也便存在片面的特质,难以还原事情的全貌。人们因而画地为牢,如同“洞穴之喻”中描绘的场景一般,被缚于崖壁前而不自知,仅凭火光倒映的影像妄加揣测,极易产生困扰。倘若人们抛却刻板的认知,转换视角,或许才能如苏轼在被贬的困境中仍怀豁达胸襟,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挣脱困扰;如孔子面对春秋动荡时局,以木车的激情跨越黑暗,在无尽的长夜的时光中点亮仁义的信仰之光。转变对事物的看法,或许才能够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机遇,摆脱困扰,重获自由。

人们的困扰往往也来自于外界对事情的看法。伴随着互联互通的便捷覆盖全球,人们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取繁杂的信息,了解他人的观点。然而,当众人的看法与自己的行为相悖,

面对从众与坚守自我的抉择,人们往往会产生困扰。然而,假使人们一昧成为乌合之众而摒弃自身信念,带来的只会是同质化的世界与价值的沦丧。毕竟,我们看到谭嗣同的坚毅与勇气,在社会动荡中唤醒人们的民族精神;我们知道《月亮与六便士》的启示,明白梦想即便遥远仍是前行步伐最强有力的助推,哪怕个人信念与众人相违背,唯有坚定内心理想,怀揣果敢与坚定才能让我们打破自身困境,摆脱外界见解带来的桎梏,挣脱困扰,实现人格独立。

因而,更为审慎的做法是不断接纳外界思想,了解世界的多样性与多元化特征,从而消

弥自身的偏见,完善认知与见解。与此同时,对外界信息加以筛选,形成个人独立的价值观, 不盲从,不依附,建立强大而完善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摆脱困扰,迎接自由与独立。

与此同时,挣脱困扰更需要我们包容的胸怀,对外界丰盈而充实的理解。正是在理解他人的过程中,我们得以认识自身的处境,从而觅得摆脱困扰之道。愿我们拓宽认识,丰富看法,即便“身囿果壳中”,也能以包容胸怀实现“心为无限王”的自由。

6.事情看法之思

有人说,人不是被事情困扰住,而是被对那件事情的看法困扰住。这句话值得我们审慎地讨论。

生活中,错综复杂之事是不可避免的,当一个人面对事情束手无策、难以找到出路,便陷入了困扰中。尽管事情本身可能如迷宫般杂乱不明,但真正困扰人的往往是一个人对事情的看法。

看法是基于自身理解对事情作出的评价和判断,因此会受到个人认知的影响,甚至是局限。但看法受到局限,人根据看法而对事情采取的行动也必然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不能顺利理解问题,受到困扰。正如在柏拉图的“洞穴理论”中,原始人受困于洞穴,岩壁上火光的掠影使人对所处环境的认知模糊不清,因而即使出口近在咫尺,却因缺乏准确完整的看法而囿于洞穴,深受其困。由此可见,看法受到个人认知的局限,使人难以窥见事物全貌,因此受到困扰。

不仅如此,作为感性和理性并存的个体,人的看法很难保持冷静客观,常常要受主客观情感和个人好恶的裹挟,导致“当局者迷”,陷入事情的困扰中。王尔德笔下的美少年道林格雷由于过分地看重青春,以至于将其看作一切,甚至不惜以灵魂作为交换,最终使善良的本性扭曲,自己也深受困扰。由此可见,由于受到深处事情中时主观态度的影响,产生的看法难免存在偏颇,使他人看来明确了之事却成为自己的困扰,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看法之所以成为困扰,还可以能因为它与大众普遍接受的常理相背。当个人的看法与外界的声音产生冲突时,人就会困惑,怀疑自我,困扰也由此出现。

何为解决之道,王开岭曾言:“当一个人在同一个生存点上耽误太久,思想就会发馊、变质,想象力也因此削弱。”这无疑阐释了执着于困扰的危害。因此,我们要冷静客观地看待事物,从而获得全面、正确的看法,更要学会脱离个人的看法,不受其困,使事情得以清楚明确。

反观当下,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层出不穷的各路看法,纵然不同的看法使思想世界更加丰满,缺乏明辨力的年轻人难免受到种种看法的困扰,从而使思维混乱不清,迷失在思潮中。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如何自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唯有如此,方能以清醒的姿态穿梭于事情的深奥和思维的碰撞中而不受其困。

7.看法和心态(58分)

有人说,人不是被事情困扰住,而是被对那件事情的看法困扰住。对客观事件的主观看法的确会影响心态,但看法不能,也不应该决定心态。

“困扰”描述了一种因事情发展不遂人意而导致的一种烦躁、不适心态,它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客观事件本身,而是人主观的看法。将失利视做积攒经验,卷土重来的机会的人会充满斗志,而将其视作挫折、失败的人会感到无比困扰;将困难视作对自己能力的检验,挑战的人会努力奋进,而将其视作磨难者会在困扰中消沉。

由于“困扰”本身就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它势必不会是由客观事件直接触发的,而是人对自身情况进行评估后,作出的消极反馈,这意味着许多困扰都可以通过自身看法的调节而得到避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可见情绪体验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客观事件。

然而困扰与否绝不可能完全取决于看法而与事件本身无关。事情的发展不遂人意,常常是无法避免,无法改变的,再怎样努力地劝说自己乐观看待,仍是无果,就如同王羲之清楚地知道,“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样。

更重要的是,将一切困扰归于内困---看法,并只知调节心态而不懂改变外在条件,也有极大的危害,于己,这种调节极易演变为“儿子打老子”式的精神胜利法,过分的自我调节反而成了堕落的根源;而于人,会大大降低我们的共情能力--一味地要求他人“坚强”“乐观”最终演变成精神、态度上的绑架行为。

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看待事物,但也必须承认--困扰必然存在,它是生活本质的一部分。比起一味地要求自己和他人改变看法,我们应一方面奋发努力,从外困上改变,解决困扰的根源;另一方面,我们应接纳必然的困扰,相信它并非拦路虎,而是成熟过程中的必然发生的生命体验。

接纳困扰,并积极改变。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