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289

2023届上海市普陀区一模作文范文及点评

诺哈网2023-08-01 15:36:150

2023届上海市普陀区一模作文范文及点评

作文题:

生活中,人们总是乐于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但有人说,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凝神测的,然后放矢

分析问题,是对问题的各种要素进行审视、思考,进而得出针对性方案的过程。分析之于问题的解决,恰似射手注视目标,估量方位、距离,而后方能一击中的。

然而,在今日人人都可随意表达见解的境况下,“分析”似乎变得不那么讨喜。常有妄图以自身所学的数理知识为科学家们的精深钻研指出一条“明路”者,他们的分析尽显对知识的傲慢与不敬;又常有以缺乏实用性否决各种令人叹服的精妙技艺的看客,将十年一日的努力弃若敝履,同时破坏了观众的良好体验。这些常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全然背道而驰,徒然在已然冗杂的信息噪声中增加一个波形。可见,当人们采取享乐的态度,不聚焦于解决问题本身而滥加分析,事态就全然相反——射手固然要观察目标的距离、运动等多重要素,但周围观众对弓矢雕纹、射手服饰等的议论反倒只会令射手分心。

况且,在众口交杂的议论后,解决问题仍是横亘于我们面前的考验,它从不会单单因分析就退去。众人开动智慧分析诚然对解决问题大有裨益,他们从多角度进行的思考时常能为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启迪。现今生物实验中广泛应用的琼脂培养基,就是一位微生物研究员的妻子基于制作果酱经验提出的——它优良的物理性质为这位主妇所熟知。对问题的正确分析可给予我们莫大助力,但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坚定、机智等多种素质不可或缺。多年浸淫的票友能对戏曲艺术的知识如数家珍,评定表演优劣深有心得,但精彩绝伦的唱念做打则并非仅做观众就能掌握的。唱腔时而沉若龙吟、时而高冲云霄的起伏、一招一式严谨的动止章法、对各种舞台意外的随机应变,惟有下数十年苦功的演员们能对这些富有挑战的事项胸有成竹。

如此,面对纷繁的、无论大小的各类问题的正确方略已豁然展现于我们面前:在着手处理问题前,要以精诚的、非享乐性的态度分析问题,得到清晰的把握,形成明确可行的方案,进而全力依照它解决问题,同时也要磨砺解决问题的必需素质,方可臻至庖丁解牛、养由基穿杨之境。而当他人为解决他们的问题竭尽智力时,在旁不恭慎的“分析”则是可鄙之至的行为了。

诚如马克思所言,在哲学家分析世界的工作之后,更关键的是改造世界这一问题。但基于他也发扬了用于剖析世界的辩证唯物主义,我们可获知两者并非不相容,而恰恰是承续关系。我们当掌握分析与解决之要,懂得“凝神测的,然后放矢”之理。至于纪昌不执弓而学射的做法,窃以为不可取也。

舍弃机心,勤于分析

生活中,人们总是乐于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但也有人更看重解决问题。一方强调过程,另一方看重结果。就问题本身看,似乎结果是解决问题才最好,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若我们一味只看重结果,便会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达到解决问题这一目的,非但有失过程中分析思考问题的机会,稍有不慎甚至会走上歪路。这不但于自身无积极意义,更易让自己陷入急功近利的道路、只重目的结果。《庄子》中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主导的生活只有目的的价值,缺乏意义而空洞无味;机心主导的人生为利益驱操纵,人心无用武之地。机心即便助人解决问题,也丝毫没有乐趣可言,只给人以临大敌而劫后余生的存活感。

由是,只注重解决问题显然不可取;更何况,针对像秦为何灭亡这种历史问题,本就已成定局、无法“解决”,那么后有人便不析原因、不加思考了吗?苏洵和贾谊显然不这样想,不然也不会有《六国论》与《过秦论》洋洋洒洒几千字从各种角度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因为他们知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类比到生活中对待问题的一般情况可知,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强调分析思考的过程是大有裨益的。解决问题固然重要,全面整体地分析问题更可以锻炼我们的思考能力与思维水平,在分析的过程中总结适于自身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从而最大化遇到——思考——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对自身产生的积极效益。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里“升旗”的故事中,黄渤饰演的工程师不急于在正式典礼广场上检验升旗装置,而是按比例缩小、在院子中还原电动升旗装置进行试验,之中顺利发现装置存在的问题并解决,是开国大典的电动升旗顺利进行。可见,在多角度、跳出思维定式思考问题后,问题的最优解似乎会自然而然地显现,那么我们既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又在思考中得到历练,将问题最终内化为自身成长的养分。

在当下社会,舍弃只求结果的“机心”而强调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互联网时代各类近在眼前、触手可及的“答案”、“方案”正在使人们逐渐丧失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追求高效便利、只求解决问题的功利机心正将人们化作一台台解决问题的机器,这样之后又何谈创新与灵感?何谈进步与超越?从各种角度分析才是解决问题、收获经验的必由之路。

正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所说的,严谨分析的过程与态度是成事的关键。舍弃机心、勤于分析才是当今时代急需的行事策略。

让分析撑起解决

学生写议论文往往满是对问题的利弊分析,或是批判或是讴歌;网络上出现新的热点事件时,人们也会一拥而上,分析个人、社会因素如何促成那事件。人们总是乐于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却似乎不注意给出解决方案,无怪乎有人说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而我认为,应该让分析撑起解决。

分析问题是将问题“分而析之”,包括分解、归纳、解构、溯因、辨析等等方式。乐于分析问题,源于人们对意义感的渴望:一旦我分解了问题,将其纳入“可理解”的范畴内,那么问题就不再骇人。而分析问题的各种角度,一方面是由人的阐释体系、世界观的不同客观造成的,一方面也是因为有些人乐于展现分享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例如面对受害者,大多数人有“谴责受害者”的心理,即通过将遭遇迫害这一问题归结于受害者自身不道德、有污点,使人对苦难感到可解释、可控,摆脱问题的折磨。但也有人公正地溯因,分析问题背后的结构性因素、社会历史因素等,这或者是出于正义之心,或者也是为了向人们展示新的可能。

多角度分析问题常常有助于观念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于纳粹屠杀犹太人的问题,有人认为这是极端的、无法解释的一群恶魔所为。而汉娜·阿伦特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分析得出,这是人性中平庸的服从之恶;齐格蒙·鲍曼的《现代性与大屠杀》又指出其本质是现代性对世界的异化。这些不同角度的讨论使人们对现代性与人性恶的认识逐渐深入完善,有助于预防悲剧的再现。正是在分析问题中,我们明白何以发生问题,也就离解决更近一步。

那么分析纯粹是为了解决吗?非也。撇开个人图乐或标新立异的分析不谈,以解决问题作为唯一终极的目标,可能陷入误区,令工具理性大行其道。这不仅会扼杀人们对问题分析的想象力,而且也会削弱人们对的价值理性的追求。人们不再追问“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而是如同做任务般只求问题消失。然而有些问题,例如“何为良好生活”,本就不期待一个了结一切的方案,而是等待我们在生命的探索之途上慢慢给出自己的分析。

当然,一味分析问题而不追求解决也是于事无补的。特别是本应理性严谨的分析演化为肆意“指点江山”的批判时,人们沉浸在“多角度分析”的自我陶醉之中,只知解构却不知建构,问题终究得不到改善,甚至愈演愈烈。

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分析是必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号角,是撑起解决方案的坚实材料。因此,解决当与分析共行,以解决引领分析,以分析促进解决。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