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768

2023届高三江苏七市一模古诗《寄梁先辈》详解(南通、泰州、淮安、镇江、徐州、宿迁、连云港)

诺哈网2023-08-05 13:55:400

2023届高三江苏七市(南通、泰州、淮安、镇江、徐州、宿迁、连云港)一模古诗《寄梁先辈》详解吴玉英【原题呈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寄梁先辈①齐己②慈恩塔下曲江边,别后多应梦到仙。时去与谁论此事,乱来何处觅同年。陈琳③笔砚甘前席,甪里烟霞待共眠。爱惜麻衣好颜色,未教朱紫污天然。【注】①梁先辈,即梁震,唐末进士,始终不接受官职,自号荆台隐士。②齐己,晚唐诗僧。③陈琳,东汉文学家。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慈恩塔下”“曲江边”点明两人交往的地点,“梦”则突出了他们深厚的情谊。B.颔联中“与谁论此事”“何处觅同年”以“反问”的语气表达对知音难觅的遗憾与失落。C.颈联化用东汉文学家陈琳文采斐然而“甘前席”的典故,高度称赞梁震的文学才能。D.本诗是一首送别诗,审视现实冷峻平和,抒怀兴感情意真挚,诗味与禅味相互渗透。16.孙光宪在《白莲集序》中认为齐己的诗歌具有“平淡而意远”的特点,请结合本诗尾联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一、诗意解析1、诗题,使人递送。先辈,唐朝人对考中进士者的敬称,后也用来敬称文人。现有资料显示,齐己比梁震年长三岁。齐己称呼梁震为“先辈”原因有二:一是梁震在大唐覆灭后始终自称“前进士”;二是梁震在荆南不肯做官,齐己身在荆南,不能用大唐官名来称呼梁震。梁震,(863~?),初名霭,邛州依政(今四川邛州)人。唐昭宗乾宁年间(894~898),进士及第,官至工部侍郎。后梁代唐后,梁震不愿为后梁太祖朱温效力,于是回归家乡,途经江陵(今湖北荆州)时,荆南节度使高季兴爱其才华,强行把他留下,准备任命他为节度判官。因高季兴曾经为奴,因此梁震并不愿意作他的下属,极力推辞,但又怕惹来杀身之祸,自愿以布衣身份充当幕僚,始终自称为前进士,自号荆台隐士。高季兴对他非常器重,作为自己的首席智囊,称他为前辈。荆南割据政权的所有军政要务和总体规划,大都是出于梁震之手。高季兴去世后,儿子高从诲即位,梁震隐退归乡。 试题中的注解,断章取义,会让人误以为他始终不接受唐王朝的官职,实际上只是不愿意接受割据政权荆南(后称南平)官职,不接受的原因是对方曾经是个奴才,有失身份和自尊。 齐己(约860~约937)晚唐诗僧,本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阳(今属湖南宁乡)人。齐己的一生经历了唐朝和五代中的三个朝代。齐己早年失去父母,聪颖有悟性,在寺庙里当牧童,德高望重的高僧们觉得他很不一般,于是一同推荐他受戒做和尚。成年后他遍游四方,名声渐起,被高季兴安置为僧正,给其月俸。晚年再度入长安,被后唐的李嗣源二子李从荣接纳。李从荣起兵欲夺皇位,失败身死,齐己险些罹祸。又投奔高季兴的儿子高从诲,内心不乐。齐己内心不想攀权附贵,乱世之中却不得不屈己违心。他和梁震可以算是同龄人,跟梁震的经历一比较,内心的隐痛就暗藏对朋友的钦羡中。 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不详。齐己曾经两次去过长安,没有找到证据显示,他曾经和梁震在长安交游。从两人的生活经历看,他俩曾经共同为高季兴政权服务。结合诗句内容,推测这首诗当写于齐己晚年,高从诲当政之时,此时梁震离开了荆南(南平)割据政权,而齐己却无奈地接受着该政权的供养。全诗借对梁震的赞扬来抒发人生之叹。 2、词语和典故 ·慈恩塔下曲江边,别后多应梦到仙。慈恩塔,即慈恩寺塔,现在的大雁塔。唐代的科举制度有一个习俗,凡是去考进士的人,都要在慈恩寺塔下面题名,把自己的名字题在那里。曲江,即曲江池,汉为乐游原,隋更名为芙蓉园。是唐代长安人的游赏胜地。(首句并非是指两人一同交游的地点,而是指梁震当年到京城参加科举得中进士的经历,点题目中“先辈”二字。次句是说当年的那些人随着时局变化已经四散,呼朋唤友的生活变成了只能在梦里遇见神仙了。屈原曾在自己的诗歌里说,现实生活里找不到说话的人,只好到天上去找。) ·时去与谁论此事,乱来何处觅同年。同年,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言下之意,那个大唐王朝已经逝去,“此事”即科举之事,也成为往事了,自然,也就再也没有了“同年”。) ·陈琳笔砚甘前席,甪里烟霞待共眠。陈琳,广陵射阳(今江苏扬州东北)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善写军中檄文,曾先后在袁绍和曹操军中服务。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描写繁重的劳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苦难,颇具现实意义。(作者借陈琳来赞扬梁震更多是因为二人都曾在军中写很出色的文书,而非试卷中所指的文学上的相提并论)笔砚,毛笔和砚台,代指书写、著述之类的事。甘,美好,动听,这里是动词,以为美好。前席,《史记·商君列传》:“卫鞅復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膝盖)之前於席也。”后以“前席”谓欲更接近而移坐向前。《汉书·贾谊传》:“文帝思贾谊,徵之。至,入见,上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 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唐李商隐《贾生》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清唐才常《侠客篇》:“前席以置词,恨血斑云(盛酒、水的器皿)。”(这里是赞扬梁震的才华让高家父子很欣赏,就像当年袁绍和曹操很欣赏陈琳一样。这个典故用得很妙,袁绍和曹操都是乱世英雄,暗指高家父子。陈琳本来为袁绍服务,写过讨伐曹操的檄文,被曹操俘虏后,曹操爱惜他的才华,不但没有杀他,反而收编在身边。梁震被高氏所用,与此类似。)甪里lùlǐ,一解为古地名,在今江苏吴县西南。一解为人名,指甪里先生,是“商山四皓”之一,秦汉时隐于山中。后用以称美年高德劭者。(这里解释为甪里先生更合情合理。商山四皓经历了秦汉两代,与梁震类似。刘邦曾经想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吕后采用张良计策,请出商山四皓跟随太子出入。刘邦看见自己都请不动的商山四皓居然被太子所用,就打消了改立的念头。商山四皓是被太子的诚意打动的,没有一官半职,用来暗指梁震被高氏所用,贴切。)烟霞烟雾、云霞,借指山林。 ·爱惜麻衣好颜色,未教朱紫污天然。麻衣旧时举子所穿的麻织物衣服。唐李贺《野歌》: “麻衣黑肥衡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王琦汇解:“唐时举子皆着麻衣,盖苧葛之类。’”宋·苏轼《监试呈诸试官》诗:“麻衣如再著,墨水真可饮。”又,麻布衣,古时平民所穿。(不妨理解为兼有二者含义,既扣题目中的“先辈”和首句里的往事,又指梁震如今退隐山林。)朱紫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代指高官。 3、诗句翻译:寄梁先辈齐己慈恩塔下曲江边,别后多应梦到仙。时去与谁论此事,乱来何处觅同年。陈琳笔砚甘前席,甪里烟霞待共眠。爱惜麻衣好颜色,未教朱紫污天然。译文:当年您在京城长安春风得意呼朋唤友,如今离开长安您应该会大多在梦里与仙人交谈。时势已去能和谁指点江山?乱世当中到哪里去找到同道伙伴?尽管您有陈琳那样的文才让高家父子爱惜高看,您却愿意像甪里先生那样隐入山间。您自尊自重不愿玷污衣衫,不想让(来路不正的)高官厚禄沾染您的本色容颜。 4、全诗主旨全诗通过叙写梁震的经历和选择,赞扬他的出身、才华、眼光和选择,暗含钦羡之意,抒发人生感叹。 二、题目解析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慈恩塔下”“曲江边”点明两人交往的地点,“梦”则突出了他们深厚的情谊。B.颔联中“与谁论此事”“何处觅同年”以“反问”的语气表达对知音难觅的遗憾与失落。C.颈联化用东汉文学家陈琳文采斐然而“甘前席”的典故,高度称赞梁震的文学才能。D.本诗是一首送别诗,审视现实冷峻平和,抒怀兴感情意真挚,诗味与禅味相互渗透。【参考答案】D【解析】“送别诗”的说法是错的。其他选项就不解析了。这里把诗歌解读为“交友诗”,诗歌主旨体现为表达朋友间的深厚情谊,赞扬朋友的高洁。假如不考虑身世背景,纯粹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出发,看似也能自圆其说。只是,我们一向要求学生解读诗歌要知人论世,要求学生理解古诗文不能一厢情愿地用当代人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不能望文生义,所以,这首诗究竟应该怎样理解,还是再讨论一下好。 16.孙光宪在《白莲集序》中认为齐己的诗歌具有“平淡而意远”的特点,请结合本诗尾联谈谈你的理解。(6分)【官方参考答案】“爱惜”“未教”等词用语朴素、浅显;以"麻衣"代指平淡的生活,以“朱紫”代指高官厚禄,通俗易懂(2分),但在平淡的语言中表达了对梁震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的赞美(2分),含蓄地表现出作者对恬淡生活的向往,言近旨远(2分)。【解析】所谓梁震“淡薄名利”,是建立在题目虚构的基础上的,直接把“中进士”和“始终不接受官职”嫁接在一起,虚构了一个人物形象。可能是出于要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吧。 【央草版答案】“爱惜麻衣好颜色,未教朱紫污天然。”字面上说,喜欢麻衣的天然颜色,没有让它沾染上又红又紫的颜色,简朴平淡;实际上用颜色来代指人生选择,赞扬梁震能保有自身本色,还暗含作者的命运之叹,意味深远。 【结语】作品被后人误读,是普遍现象。这里有一个以谁为主的问题:“我”和“六经”,哪个更重要?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不是历史,历史是当代史。我们写历史的时候,是用“写者”的眼光做过筛选的。古人写史论文章,都是“借古论今”,截取历史的一个侧面来说事。一部秦汉兴亡史,多少文人给出了多少答案?历史可以“拿来主义”,古诗词大概也可以吧——其本来面目也许没那么重要。作为试题,需要考虑的层面比较多,我们这里只是就诗论诗,是学术交流,也许我这里的理解完全错了,错得离谱。我一介平民,没有“专家”包袱,大家尽管喷。假如你认同本文观点,也只是为你提供教和学的参考。这里没有考虑政策要求、价值引导、学生学情等等维度。所以,肤浅的是我,读者大人千万不要以为是题目错了。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