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867

20230302作文点评和指引:《变山重水复为新生契机》

诺哈网2023-08-06 11:27:000

一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郭熙《林泉高致》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一山一世界,三远三视角。以上材料中,郭熙提醒山水画的创作者要从高远深远、平远等不同视角去观察山的形色意态,结合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视角来描绘自然景物。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沈佳怡同学作文)二 点评例文

变山重水复为新生契机

正如山水画的创作者要从不同视角去观察山的形色意态一样,学生做题、人事管理甚至日常交往,都能引发人的思考。同一事物,特别是有时看似山重水复的时候,实则暗藏契机,恰恰是孕育新生或开辟天地的起点。一山一世界,三远三视角。即使是同一座山,也会呈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景象,更何况有人还故意掩盖“庐山真面目”呢?所以,在我们难以为继的时候,一定要给自己打气: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只要克服心中的恐惧,就一定能登上山顶。就拿学习来说,刷题是提升解题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必备途径,但绝不是唯一、更不是最有效的途径。语文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他先是带领我们破解高考真题的诀窍,然后带领我们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从模仿到变形,从变形到原创,走出了一条新路。这条路上经常会有拦路虎,但它们终会被我们打败。现在,我能够这么流利地写作,应该是得益于这种挑战式学习给我带来的思维的提升吧。毫无疑问,老师对待题目的不同视角已经给了我有益的启示。有了这种视角和思维,很多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很快会迎刃而解。这让我想到了上一次考试的作文材料:梅奥教授受托为一家公司提高生产效率,他让工人们每天自由休息10分钟,结果产量不减反增。梅奥教授真是变山重水复为重生新机的高手。短短的10分钟的投资,换来了生产效率提高的大收益,这不正是转变视角带来的超级红利吗?所以,我们要“变”着看问题——垃圾放对位置,就成了资源。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誓师大会上的一件事情。数学老师临时把茶杯交给我看管一下,直到开会结束,都没有找我要。结束时,我竟忘了拿茶杯,等到老师问我时,已经是上午放学时候。本来是极平常的一件小事,如果换一种视角去分析,可能就不那么简单了。如果以“平远”的视角看,我没有为老师保管茶杯的义务和责任,没有把茶杯送到老师办公室并没有错。但是,如果从“深远”的视角看,我觉得有点过意不去,毕竟老师平时为我们付出很多。当然,站在更“高远”的角度看,这事的背后还有道义的成分。有位诗人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整体的一部分。的确,在地球越来越小的今天,这话更接近真理。病中的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写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环就罩在我的头上。是的,我们并不渺小,换个视角看,人的心可以大到无限。心大了,眼明了,让思维催生出更多的视角,再付诸坚实的行动,我们一定能把世界创造得更加美丽,和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相信,转角处一定有一条通往光明的路。三 点评活动

1.第一段:学习例文开头

第①句概述材料引出话题,以“做题、管理、交往”三词总领全文。第②句直接亮明观点,呼应标题。

开篇明义是短议论文的经济写法,且表达要简明。老程发布一条判断开头是否简明的标准:字数不宜超过全文总字数的十分之一。如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第一段要控制在100字左右。

2.第二段:学习例文阐论

第①句直接引用材料,第②句承第①句引申议论,第③句用比喻论证,解释观点内涵。

3.第三段:学习例文论述

以“刷题”为例论不同视角的启示,紧扣题干任务“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取材,写“我”身边的人和事,突出“我”的感悟。

另外,论述类文章应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叙述性的话不能超过三分之一。这段话有二百多字,其中,纯叙述的只有一句——第③句,58字(含标点符号)。

4.第五段:学习例文挖掘

以“看管茶杯”这种平常的小事为起点,挖掘其不同视角的感悟,“平远”“深远”“高远”三词既呼应材料中的关键词,又赋予其符合文章主题的新意义,这是比较高明的升华段。

5.第六段:学习例文格局

如果说第五段体现了思维的纵深,那么第六段就体现了语言的新、情怀的真、境界的高和格局的大。

如不说“地球村”,而说“地球越来越小”;不说“为实现人类共同体的伟大目标而奋斗”,而说“我仿佛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环就罩在我的头上”;“换个视角看,我们的心可以大到无限”等词句。

6.第七段:学习例文收尾

第①句承接第六段的“心可以大到无限”,重申全文关键词“视角”,过渡呼应自然。第②句呼应标题,但是在用语上有变化。第③句展望未来,“通往光明的路”既呼应标题,也暗相呼应第三自然段打败“拦路虎”。这样的结尾简洁,高明。

四 提升学科素养

1.“我”“我们”在文中出现了二十多次,对此你有什么启示?

反复出现,凸显写作主体意识,强调自我意识,真正在突出“我”的感悟和思考。避免了空洞的议论,突出了真情实感、真切体验、真知灼见。

有“我”的句子除了少数是叙述性的话外,绝大多数都是议论性的语句,体现出分析说理的过程,且越往后越趋深入,反映了思维的深刻性。

2.文中呼应题目和材料的句子一共有多少句?并注意其位置。

第一段①②,第二段①③,第三段⑥,第四段①③④,第五段④⑤⑥⑦,第六段⑤,第七段①②。

3.“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这篇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一理念的?

关注时代,积极进取,弘扬社会正能量,体现了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和社会责任感。这种“正”同学们要存于心,流于笔。但这篇例文没有直接出现这种高大上的词句,而是化虚为实,将这种思想、感悟表达得很实在。

4.题目明确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这是取材方面的限定。本文是如何完成这个任务的?

写“刷题”,写“梅奥教授给工人10分钟休息”,写“替老师看管茶杯”,都是与自己(“我”)有关的材料,材料一和材料三中“我”是当事人,现身说法更可信;材料二是平时考试作文题中的材料。这样的材料很真实,并不输于用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这样的名人故事,反而能让阅卷老师看出你是会学习的人,做到了“题目为我所用”。

5.有同学说第五段看不懂,其实是佐证了这篇文章思维有深度。

老师不奢望你们的思维能有“一杯咖啡的尊严”的深度,但至少要保证审题正确、立意不偏。比如你不能从“替老师看茶杯”这样的小事中引申出三个视角的议论,不能从完璧归赵的故事中分析出廉颇比蔺相如更厉害,但是,你换成分析“处理宿舍矛盾”“被同学误会”“儿时的那枝笔掉了让我想了好几年”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也可以呀。

追加两道语用题

1.下列各项中的“我们”,与其它三项中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A.在我们难以为继的时候,一定要给自己打气。B.这条路上经常会有拦路虎,但它们终会被我们打败。C.我们要“变”着看问题——垃圾放对位置,就成了资源。D.我们并不渺小,换个视角看,人的心可以大到无限。2.下列句子中引号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也会呈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景象。B.更何况有人还故意掩盖“庐山真面目”呢?C.所以,我们要“变”着看问题。

D.如果从“深远”的视角看,我有点过意不去。

【参考答案】1.B。2.A。

相关链接:

20230301作文复习:2023年高考作文题型预测

20210822作文点评和指引(上)

20210823作文点评和指引(下)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