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01

大单元教学(14):大单元教学的“五个逻辑路径”

诺哈网2023-08-12 13:05:530

大单元教学的逻辑路径是指以学科课程为基础,依托教材,通过对单篇课文或某章节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单元归纳,统整课程内容,构建单元大概念,并以单元大概念为统整载体,实现对单元教学篇目(章节)、内容、主题、方法、资源、情境、任务等进行结构化课程聚合,从而构建具有结构化的综合性课程理念,引导学生提升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在立体交叉、互相渗透中螺旋上升,最终达成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目标。

理论逻辑:“统整”理念在单元教学中的集中体现

“统整”课程理念意在扭转零散、片面、分离的课程观,将分散、零碎的东西加以归纳与整理,以核心素养为本,以学习任务群为课程内容组织方式,整体设计学习活动。对大单元教学进行学理阐释时必须体现鲜明的课程理念元素。从理论逻辑上讲,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的整体观以及20世纪西方“结构主义”“要领概念”等体现出的“把离散的事实和技能聚合起来形成意义”的整体思维,以及系统论、信息论、布鲁姆“掌握学习”等教育思想,都为大单元教学提供了学理支撑。

“统整”理念在大单元教学中的集中体现为两个层面:一是“统整”的课程理念;二是“统整”的文化观。这里的“统整”契合课标理念,基于我国传统思想的整体观,且应以包容而自信的理性姿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统整”理念在单元教学中集中体现的理论逻辑如下:

一是学科知识的统整。单元教学通过统整不同篇章之间的知识点,将学科知识按照内在逻辑结构组织成一个系统性的单元。通过对单元知识的统整,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结构,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是教学方法的统整。单元教学通过对教学方法进行统整,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三是评价方式的统整。单元教学通过对评价方式进行统整,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通过评价方式的统整,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改进学习成果。

四是学科素养的统整。单元教学通过对学科素养进行统整,将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学科思想、学科精神等进行有机整合,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统整学科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应用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统整”理念在单元教学中的集中体现是将学科知识、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学科素养等进行有机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通过统整这些方面,可以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历史逻辑:单元教学传统的现代演进

单元是课程开发的基本单位。

单元教学传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单元教学传统应运而生。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问题解决和能力培养为目标,采用小班授课的形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力。目前,单元教学传统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单元教学也开始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单元教学中,计算机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模拟真实的场景、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估,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同时,计算机还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调整教学策略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指导。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单元教学传统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如今,单元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小班授课的形式,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在线学习。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和社交媒体,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交流,教师也可以更加方便地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和资源。同时,单元教学也开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如创新能力、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挑战。

在国内,单元型的教学框架在20世纪前期就已基本形成。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一批教师注重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为理论基础展开单元教学探索。如钟德赣的“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吴心田的“四步骤多课型语文单元教学”、宁冠群的“六环节四步单元教学法”等。他们注重依据现行教材单元特点,基于学习任务范畴将单元教学分为若干步骤或环节,围绕知识点、学情分析、文本特征等展开课型建构。

大单元教学可改进传统单元教学的短板,具体可展开如下思考:

一是大单元教学要依托教材,重视单篇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单元归纳。

二是大单元教学侧重课程内容的统整与任务的单元化。

三是单元教学以单元大概念为统整载体,实现对单元教学内容、主题、方法、资源、情境、任务等进行结构化课程聚合,彰显基于学科实践活动的具有结构化的综合性课程理念,但一定要紧扣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提升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在立体交叉、互相渗透中螺旋上升。

四是大单元借鉴美国基于思维过程组织教材单元的编制原理,设计出项目单元、问题单元、课题单元、作业单元、活动单元、经验单元等多样单元,以概念性思维激发协同思考的整合思维,有助于改进以往单元教学过度依赖知识的弊端。

五大单元教学要弘扬大概念,但更要融入到我国学科单元教学特色之中,继承和优化“异中求同”与“同中辨异”的双重视角。

综上所述,单元教学传统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源至今,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适应社会和教育科技的发展趋势。它不断融合新技术和新形式,不断拓展其内涵和目标,为培养更加全面、自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现实逻辑:课程结构化的时代需求

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化,是新时代对于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新课标指出,“重视学科大概念的核心作用,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化”。课程方案引入大概念,使大概念成为当下教研的热点。应用大概念最主要的目的是促进课程内容结构化。大单元教学是要解决传统学科教学带来的课程内容松散化、零碎化、机械化、刻板化、封闭化等一系列的问题,并完成以大概念为抓手的单元教学理念的重构。课程结构化的时代需求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课程结构需要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二是信息化与智能化。随着信息与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课程结构需要结合信息技术与智能化,使得教学更加高效与便捷。同时,通过信息技术与智能化的运用,课程结构可以更加多元化与个性化,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是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需要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评价。

三是跨学科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跨学科的研究与工作需求越来越多。因此,课程结构需要趋向跨学科的设计,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是全球化的视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人才具备开放的视野与全球化的意识,能够在跨文化的环境中交流与合作。因此,课程结构需要融入全球化的元素,例如引入国际化教育标准、跨文化交流课程等,以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五是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的职业与人生都需要不断学习与发展。因此,课程结构需要考虑灵活性与开放性,以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

总之,课程结构化主要是通过课程内容的重组、整合,优化内部结构,使其形成有机关联、层次分明、前后贯通的结构统一体。大单元教学是课程结构化的落实方式,目前在实践层面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必要对其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

心理逻辑: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顺序和方式

心理逻辑指的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顺序和方式,它受到认知心理和教育心理学的影响。以下是心理逻辑在学科结构中的体现:

一是感知。学生首先通过感官初步感知知识,如听取教师的讲解、阅读书本、观察实验等。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二是理解。在感知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思维和推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如分析概念、归纳原理、理解事物的内部关系等。这一阶段注重学生的思考和推理能力。

三是巩固。学生通过记忆等方式巩固掌握知识,如背诵公式、单词、史实等。这一阶段强调学生的记忆力和重复练习。

四是应用。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如做习题、实验、写作等。这一阶段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

五是创造。学生通过思维和创新,创造新的知识或见解,如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等。这一阶段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

学科逻辑:学科内部逻辑结构

学科逻辑指的是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结构,它决定着学科的基本内涵、理论框架、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以下是学科逻辑在学科结构中的体现:

一是基本概念和原理。每个学科都有其基本概念和原理,它们是学科逻辑的基础。这些概念和原理可以是抽象的、具体的、物理的、社会的等等,它们构成学科的基本知识单元。

二是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学科逻辑通过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体现出来。理论框架是指学科的概念、原理和理论体系的组织结构和相互关系,它反映了学科的本质特征和知识体系。方法论则是学科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它贯穿于学科的研究过程中,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学科对象。

三是知识体系。学科逻辑决定了学科的知识体系,包括学科的基本知识点、知识单元之间的联系和组织方式、知识的积累和扩展等方面。知识体系是学科理论框架和方法论的整合,反映了学科的本质特征和阶段性发展。

四是学科历史和发展。学科逻辑也体现在学科的历史和发展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学科发展,反映了学科逻辑的变化和演化。学科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科逻辑不断深化和扩展的过程。

综上所述,学科逻辑是学科研究的灵魂和基础,它决定着学科的基本内涵、理论框架、知识体系和方法论。认识和理解学科逻辑,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把握学科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应用。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