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一个很懂中国的老人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去世,享年100岁。

他是犹太后裔,生于德国,长在美国,创造了移民在白宫的最高职位纪录。他是顶级国际关系学者,著作等身,但不囿于理论。他是职业外交官,从政府机构顾问起步,凭借战略眼光和外交手腕,成为自1965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国务卿。他也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却饱受舆论压力,甚至被美国左翼人士和人权律师斥为“战争犯”。他还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与数任中国领导人打过交道。他的名字是亨利·基辛格。
据新华社援引美国媒体11月29日报道,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去世,享年100岁。
一炮而红
1923年,基辛格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名教师,母亲是家庭主妇。1938年,为躲避纳粹迫害,15岁的基辛格随家人移居纽约。他在曼哈顿上城度过高中时光,那里也是纽约的犹太移民聚集区之一。
对年少内敛的基辛格而言,融入美国文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他在很长时间里乡音难改,说话总带着德国味。高中毕业后,他进入纽约城市学院学会计。当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毕业后成为一名会计师。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1943年,基辛格应征入伍,并加入美国国籍。因为德语流利、智力过人,他被任命为第970反情报军团德语翻译,并以谍报部队士官身份被派往欧洲。置身战场,超群的洞察力让年轻的基辛格脱颖而出,不仅获任欧洲司令部情报学校教官,还被授予青铜星章。
二战结束后,基辛格回到美国,根据《士兵权利法案》获得奖学金并进入哈佛大学政治系学习,师从知名历史学家威廉·埃利奥特。后者曾为六任美国总统担任政治、历史顾问,并教给基辛格一套完整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
基辛格不负所望,先后取得哈佛大学政治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的本科毕业论文长达377页,导师埃利奥特仅看了前100页就提笔批注“最优”。
得益于导师的关照和学院的有利条件,在哈佛求学期间,基辛格多次出席战后国际形势研讨会,慢慢积攒进入华盛顿政治圈的人脉。
1957年,基辛格撰写的《核武器与对外政策》一书出版,首次提出“有限战争”理论,在学术界和对外政策研究圈一炮而红。他由此跻身美国战略政策方面的权威学者圈。
谋士生涯
“基辛格一直渴望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更大影响,他最终如愿以偿。”美国经济学家默里·罗斯巴德曾如是评价。
上世纪六十年代,受共和党人、纽约州州长洛克菲勒的赏识,基辛格担任其竞选团队的外交政策顾问,支持其在1960年、1964年和1968年三次争取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颇具戏剧性的是,基辛格曾在竞选中把洛克菲勒的对手、民主党人尼克松骂得狗血喷头,但尼克松却不计前嫌。
1968年,民主党候选人尼克松成为新一任美国总统后,看中基辛格的外交才能,决定将其招入麾下,委以重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当时,尼克松对基辛格的任命甚至比国务卿和国防部长都早。
基辛格知恩图报,为尼克松政府的对外政策悉心谋划。“他很快便成为政府中一名有影响力的人物。”美国《时代》网站称。有评论认为,基辛格很“聪明”,他把最复杂的中东问题丢给了国务卿罗杰斯,以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身份直接参与对苏政策、对华政策。而尼克松最重视的就是与这两国的关系。
1971年5月20日,美苏终于达成突破性的核裁军协议,国务卿罗杰斯事前竟然不知情。同在1971年,基辛格两次秘密访问中国,为尼克松1972年的访华之旅和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铺平道路。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被尼克松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也是基辛格“谋士生涯”的高光时刻:随美国总统历史性访华。有评论称,这次旅程充分体现了基辛格向尼克松输出的基本战略方向:不与中国搞对抗。
得益于基辛格等外交谋士的积极活动,尼克松任内的外交成就可圈可点:结束长达10年的越战长跑;制定缓和美苏关系的政策;对中国进行破冰访问等。与如今一些总喜欢“推倒积木”的美国政客相比,基辛格等人显然是擅长“搭积木”的智者。
身段灵活
1973年9月,基辛格宣誓就任国务卿,成为第一位非美国裔最高级别外交官,总统尼克松此时就站在他身旁。1974年8月的一天,尼克松告诉副总统福特,他打算翌日辞职。当时,尼克松向福特建议,让基辛格留在政府“非常重要”。福特接任总统后,确实是这样做的。
作为“现实主义政治”的支持者,在美国1969年到1977年的外交政策中,基辛格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他奉行均势外交,倡导缓和政策,不仅推动尼克松政府与中国改善关系,还让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缓解,从而构筑起以“均势”为基础的国际结构。“事实证明,基辛格在防止战争升级为全球对抗的外交努力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时代》网站评论称。
一些美国学者说,基辛格一直推崇自我实现的观点,对自己有种英雄主义情结。正因如此,他不拘泥于某个特定的战略态势、政治思想,而是给人一种身段灵活的印象。
涉足政坛之初,他为时任总统竞选者、共和党人洛克菲勒效劳;而后又成为当选总统、民主党人尼克松的人;尼克松垮台时,这位弓马娴熟的“骑手”在风暴中幸存,成为接班人福特不可缺少的助手。
然而,在小布什执政期间,一直奉行现实主义的基辛格毅然站在“新保守主义”一边,支持美军入侵伊拉克,对外输出美式民主。正因如此,在一些美国左翼政治人士和人权律师眼里,基辛格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战争犯”。
建交使者
基辛格一生获奖无数:197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1977年的总统自由勋章(美国最高的平民荣誉)、1986年的自由勋章(授予美国10位最重要的外国出生者)。在中国,他得到的殊荣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50年前,担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秘密访华,叩开了中美尘封二十多年的大门,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50年来,他见证了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对中国人民取得的成就表示钦佩。“这些年我切实看到了中国的进步,与现年50岁以下的中国人相比,我见证的中国比他们更多。”他前几年来华时曾这样说。
2018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基辛格时称赞他“为中美关系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有人说,基辛格很懂中国,他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中国。他曾回忆起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总理时的场景。他说,“中国很神秘”;周恩来答道,“我们并不神秘,你觉得神秘是因为接触得太少。”
基辛格后来发现,美国人需要了解中国人怎么思考,中国人也需要了解美国人在想什么。展望中美关系的未来,基辛格始终认为:“美中之间的合作对于世界和平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张迪
俄乌战场,突然传来一个好消息
最近的俄乌战场,炮火连天,杀戮不断,几乎没有一件好事。但4月11日,突然传来一个好消息。确实是一个好消息,很多俄罗斯和乌克兰家庭,应该现在都是喜极而泣。这又是一次集体交换战俘行动,乌克兰释放了106名俄罗斯战俘,俄罗斯释放100名乌克兰战俘。为什么数量不太对等?估计有些原因,或许有些人不愿意回去,或许有些人最终没能等到回去,只是具体我也不知道。北京日报客户端2023-04-11 13:40:250000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位于加沙地带的办公室遭炮击
据央视新闻消息,当地时间11月12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阿奇姆·施泰纳在其社交平台发文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位于加沙地带的办公室在11日晚间遭到炮击,有消息称在该设施内暂时避难的平民出现伤亡情况。阿希姆·施泰纳强调,联合国设施具有不可侵犯性,平民、民用基础设施和联合国设施都应始终受到保护。(总台记者王寅)编辑陈艳婷责任编辑:崔理斯0000外媒:瓦格纳私人飞机降落白俄罗斯
据《政客》援引“白俄罗斯加云”监测组6月27日报告称,普里戈任所属瓦格纳集团的一架飞机当天上午降落在距离白俄罗斯明斯克约20公里的一个军用机场。早前报道:11分钟音频曝光,普里戈任去向成谜(直新闻)据法新社报道,在社交媒体上,普里戈任发布了一条长达11分钟的音频,讲述了瓦格纳事件的来龙去脉,具体内容尚不能证实。界面新闻2023-06-27 21:59:450000俄国防部称拦截两架飞越黑海水域的无人机
当地时间8月22日,俄罗斯国防部发布公告称,当天俄罗斯武装力量发现一架MQ-9无人机和一架“旗手-TB2”无人机飞越黑海水域,在克里米亚半岛地区进行空中侦察。为制止可能侵犯俄罗斯国界的行为,并对抗无人机进行的无线电技术侦察行为,俄防空部队的两架战斗机升空。随后无人机改变了飞行方向,离开了进行空中侦察的区域。(总台记者王斌)责任编辑:崔理斯0000一场始料未及的灾难,德国冻结全部新支出
(观察者网讯)综合美国“政客”新闻网欧洲版和英国路透社等外媒报道,当地时间11月20日晚,德国财政部冻结了未来几乎全部财政支出计划,德国财政部国务秘书格拉兹(WernerGlatzer)在通知中称,“对于联邦财政来说,当务之急是审核预算总体形势”。德媒称,“只有当国库确实缺钱时,政府才会使用这样的文字”。观察者网2023-11-23 04:29:2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