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66

前四月小麦进口量激增80%,业内:国际麦价跌幅超过国内

诺哈网2023-05-27 05:12:040

要扭转国内外粮价倒挂现象,切实提高我国粮食的国际竞争力,需从多方面着手。

在国内外粮食价差的驱动下,今年以来,小麦进口量激增。

海关总署近期公布的粮食进口分项数据显示,4月小麦进口166.78万吨,同比增加141%。1~4月,小麦进口量累计约598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80.6%。对比来看,今年前四个月,小麦进口量就已经达到去年(996万吨)的60%。

业内人士指出,国际小麦价格跌幅超过国内,进口优势凸显。同时,上半年进口小麦多用于饲料替代,下半年进口小麦预计以高筋小麦为主。

从宏观角度来看,国际粮食价格长期低于国内,存在倒挂现象。近年来,这种情况虽有改善,但仍然倒挂明显。持续的粮价倒挂,也给国内粮食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九三学社湖北省委经济专委会副主任、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可对第一财经表示,这并非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而是整个产业链都存在一些不足。要扭转粮食价格倒挂现象,必须提升我国粮食的国际竞争力。

价差驱动下的小麦进口激增

海关总署粮食进口分项数据显示,1~4月,小麦、大豆、大麦进口增加,同比增幅分别为80.6%、6.8%、6.5%。可以发现,小麦进口量激增,在所有进口粮食中的增速格外抢眼。

与此同时,玉米、大米、高粱进口减少,较去年同期减少分别为:8.4%、39.7%、71%。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国内小麦价格也经历俯冲式的连续下跌,甚至引发贸易商的恐慌。小麦进口量一路攀升,与国产小麦价格一路下行形成了鲜明对比。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信息分析处处长孟丽解释称,2023年以来每月进口小麦数量均超130万吨(4月进口168.42万吨),主要原因是国际小麦价格回落较多,进口小麦到港利润扩大,我国增加高品质小麦和饲用等级小麦进口数量。

今年年初以来,国内外小麦价格均有所走低,但国际小麦价格下跌幅度明显大于国内,进口小麦优势凸显。孟丽提供的数据显示,2023年1~4月,国际小麦平均到岸税后价每吨3488元,同比跌10.15%;国内优质麦到销区港口平均每吨3474元,同比跌2.17%。国际小麦到岸价与国内优质麦销区价差在每吨127~295元之间,平均价差194元,同比跌67.8%。

中华粮网易达研究院副院长张智先表示,进口小麦成本优势推动了进口量的激增。据监测,今年以来,美湾2号软红冬麦到港完税价与广州港国内小麦理论价差基本维持在300~500元/吨的水平。

此外,前四个月的小麦进口来源国中,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美国分占前四,进口占比分别为60%、19%、13%、8%。

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粮食经济研究员郑文慧对第一财经表示,据企业反映,今年1~4月小麦进口节奏加快,可能是之前对麦价预期乐观,尤其是认为饲料替代量会有一波行情,但市场走势不如预期。上半年订了较大数量的澳大利亚小麦,其中很多是饲料流向的澳标白麦。下半年则预计是高筋小麦为主。总体来看,预计进口量不会比去年高出太多。

需要说明的是,前四个月玉米进口量同比小幅下降,业内预计这可能是饲用澳麦部分替代了进口玉米。

同为主粮,之所以玉米、大米进口量同比下降,孟丽认为,前者是因为小麦价格持续走低,华北地区小麦玉米价差收窄至50元/吨以内,小麦饲用的性价比凸显,华北地区饲料企业开始采购小麦替代玉米,部分企业替代比例超过50%,并且5月底主产区小麦将从南至北陆续收获上市,短期小麦市场供应充足,间接降低了玉米饲用需求。

其次是国际玉米价格下跌,带动国内玉米期货连续三个月下降,增加了市场的看空预期。

业内监测数据显示,5月17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玉米9月合约报收561.5美分/蒲式耳,周环比下降34美分/蒲式耳;9月合约报收497美分/蒲式耳,周环比下降34.5美分/蒲式耳。监测显示,5月17日,美国6月船期2号黄玉米对广东港口CNF报价304美元/吨,折到港完税成本为2426元/吨,进口玉米理论到港价比国产玉米低254元/吨。

至于大米,国际大米价格高企,从而导致我国进口印度碎米量大幅下降。

鉴于今年小麦进口势头凶猛,前四个月就已占去年进口量的60%。孟丽称,预计今年小麦进口量有可能再次超出进口关税配额量(963.6万吨),但因配额外关税较高,应该不会大幅超过配额。

如果2023年小麦进口量超过进口关税配额,也就意味着,这将是第三年超出进口关税配额量。

国内外价格倒挂的背后

国外粮食的大量进口,与国内外粮价倒挂密切相关。

刊发于《中国农村经济》的学术论文《供给侧进口端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称,从四类粮食国内价格与进口价格的相对变化状况可以看出,在2013年之前,国产粮食价格始终保持着较快的上涨趋势。而2015年以来,随着国内粮食价格市场化改革的深化,价格支持政策对粮食价格的扭曲有所弱化。

该文章称,近二十年来,中国粮食的进口价格整体低于国内的生产价格。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一度加剧。近五年虽有改善,但仍然明显倒挂。具体而言,稻谷的市场竞争优势弱化,小麦与玉米的市场竞争地位由“优”转“劣”,大豆的竞争劣势进一步凸显。

长远来看,在农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国际粮食价格持续处于较低水平的背景下,国外低价粮食涌入国内市场将带来两方面影响:一方面,可能会造成国内粮食生产的弱化,例如,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大豆种植规模下降;另一方面,还可能会造成例如玉米“三量齐增”般的困境。这两方面都不利于“装自己的粮食”目标的实现,可能导致粮食生产与居民“饭碗”脱节。长此以往,将可能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加大对进口粮食的依赖程度,弱化粮食安全主动权。

关于进口粮食价格整体低于国产,何可认为,主要原因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国内粮食生产成本高。这是因为土地租金、劳动力、农资等投入要素价格不断上涨,使得国内粮食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水平,从而削弱了国内粮食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功能扭曲。国家为了保障种粮农民的收益和稳定粮食供给,实施了最低收购价政策,但这也使得国内粮食价格与市场供求关系失衡,形成了价格刚性。

三是关税保护作用不足。为了促进国际贸易和市场开放,中国对进口粮食实行了较低的关税水平,但这也使得国内粮食承受了来自国外低价粮食的冲击和竞争。

四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近年来,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导致国外粮食生产成本降低。

他提到,国内外粮价倒挂,是整个粮食产业链存在问题。比如,在生产环节,粮食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相对不高,受到土地租金、劳动力、农资等要素价格上涨的影响,粮食生产成本刚性上涨,导致国内粮食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在流通环节中,由于市场体系、物流设施、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制约,粮食流通成本较高,加剧了国内外粮价差距;在消费环节中,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与供给结构不完全匹配,导致部分优质粮食供给不足,进口量增加。

关于国内外粮价倒挂,是否存在国外倾销,何可提到,反倾销措施必须经过严格的调查和证明,并且要遵循WTO(世界贸易组织)的程序和原则。从反倾销调查来看,商务部也开展过相应调查,并采取征收反倾销税的应对措施。

从根本上来看,要扭转国内外粮价倒挂现象,切实提高我国粮食的国际竞争力,何可认为,需从多方面着手。

比如,提高粮食生产效率。通过科技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等措施,提高粮食劳动生产率和单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比如,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和市场机制。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合理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避免价格刚性,同时建立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稳定市场预期;

再比如,加强关税保护和贸易谈判。根据国际规则和国内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进口粮食的关税水平,保护国内粮食市场免受外部冲击;同时,积极参与多边和双边贸易谈判,争取更多利益空间。

最后,增加战略储备和应急能力。在保持稳定产量的基础上,增加战略储备量,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疫情、贸易摩擦等突发事件风险,同时提高应急调运和调控能力,保障供应稳定。

责任编辑:赵思远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